教师风采展示课② | 与杜甫同登高,与家国共悲欢——“《登高》(第二课时)”公开课
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,是立德树人的第一现场。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,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探索高效课堂的有效路径,新华高级中学特举办【教师风采展示课】系列活动。
我们期望通过展示课,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,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,激发全体教师深耕课堂、锐意创新的热情,从而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,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。
本期,让我们共同走进青年骨干教师邹兰兰老师“《登高》(第二课时)”展示课堂,领略骨干教师风采,见证教学智慧的交融与碰撞!
9月23日下午,青年骨干教师邹兰兰开展了一堂深刻而富有情怀的古典诗词研读课。在杜甫的千古名篇《登高》的第二课时教学中,师生们共同穿越千年,步入夔州的秋色,深入探寻了诗圣在人生暮年发出的那一声沉重叹息,深刻感悟了其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。
01.景中探情·步入苍茫诗境
课程伊始,邹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上节课对《登高》前两联的品读。在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的苍茫秋景和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的浩渺意境中,同学们已然感受到诗歌沉郁悲凉的基调。老师引导大家理解,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这宏阔而萧瑟的秋景,正是诗人内心万千情思的投射,为本次课深入探“情”做好了铺垫。
02.合作探究·品悟“八重悲意”
课堂的核心环节聚焦于颈联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。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,结合宋代学者罗大经“十四字间含八意”的经典评论,对诗句进行了精细入微的品析。
在自主思考与热烈讨论中,大家逐层剖析出“万里”(漂泊之悲)、“秋”(时令之悲)、“作客”(羁旅之悲)、“常”(久旅之悲)、“百年”(迟暮之悲)、“多病”(衰病之悲)、“台”(孤绝之悲)、“独”(孤独之悲)这八重交织叠加的悲苦。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,杜甫的悲,是个人境遇的全方位立体式悲剧,字字血泪,沉痛至极。
03.升华主题·感悟家国情怀
在对尾联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的赏析中,课堂情感得以升华。邹老师启发同学们思考:“艰难”仅指个人身世吗?“苦恨”的又是什么?通过联系杜甫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平生抱负和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”的博大胸襟,同学们认识到,诗人的憾恨远超个人范畴,更包含着对安史之乱后动荡时局、民生多艰的深切忧思。而当连“浊酒”这最后的慰藉都因疾病而“新停”时,一位在清醒中承受所有苦难,却仍心系家国的老人形象巍然屹立。
同学们由此感悟到,杜甫的悲秋,融羁旅之愁、身世之慨、家国之忧于一体,其境界之崇高,令人肃然起敬。
04.拓展延伸·品味沉郁诗风
为深化理解,邹老师还引入了杜甫同期作品《秋兴八首》(其一)与《咏怀古迹》(其三),通过对比阅读,同学们更清晰地把握了杜甫晚年沉郁顿挫的诗风。老师进一步将杜甫的悲秋情怀置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中,与王维的思亲、柳永的离愁、骆宾王的际遇等进行比较,凸显出杜甫心忧天下的情怀特有的沉郁与厚重。
05.课堂小结:一种情怀,穿越千古
课程最后,邹老师总结道,杜甫的《登高》以其精湛的艺术与深邃的情感,成就了“古今七律第一”的典范。而这堂课最大的收获,在于让同学们真切触摸到了一位伟大诗人跳动了千年的赤子之心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,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,值得每一位青年学子学习、继承与发扬。
活动中,全校教师跨学科听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本学科教室,走进其他课堂,旨在借“他山之石”,攻“教学之玉”。这种开放、包容的教研文化,不仅促进了教师个体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,更有利于凝聚集体智慧,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,为培育多元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本次深度研读,不仅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,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修养课。它启示同学们,在品读经典中,我们不仅能获得文学的滋养,更能汲取精神的能量,涵养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