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师风采展示课① | 炼字锤句见真章,诗海寻珠探幽微——“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句”公开课
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,是立德树人的第一现场。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,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探索高效课堂的有效路径,新华高级中学特举办【教师风采展示课】系列活动。
我们期望通过展示课,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,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,激发全体教师深耕课堂、锐意创新的热情,从而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,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。
本期,让我们共同走进青年骨干教师熊闵慧智老师的《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句》展示课堂,领略骨干教师风采,见证教学智慧的交融与碰撞!
秋阳斜照的教室里,青年骨干教师熊闵慧智以一堂“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句”校级公开课,为师生们铺开了一幅“炼句寻妙”的思维画卷。这堂立足高三复习的公开课,以经典为舟、真题为桨,在“赏—析—练”的层层递进中,带领学生触摸古代诗歌语言的精微之美。
01.诗韵启思·以古鉴今
课堂伊始,熊老师并未直奔主题,而是轻叩学生记忆:“王安石《桂枝香·金陵怀古》中'彩舟云淡,星河鹭起'为何被赞'画图难足'?”学生迅速回顾词句——彩绘的船仿佛浮于云雾之间,白鹭在银河般的江面上腾飞,短短十字既绘出金陵秋日的壮阔清丽,又暗藏历史兴亡的苍茫。熊老师顺势点拨:“这便是'炼句'的魅力:一句之中,形、色、动、静交织,情、景、理共生。”当学生的眼眸因熟悉的经典而亮起,课堂自然过渡到“炼句”这一核心考点,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导入,为后续学习铺设了情感与认知的桥梁。
02.考情导航·精准发力
结合近五年高考真题,熊老师系统梳理“炼句题”命题规律:从手法辨析到情感挖掘,从结构作用到意境营造,层层剥茧,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备考认知框架。
03.真题淬炼·技法突破
熊老师选取2017年全国卷《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》(欧阳修)中的颔联“无哗战士衔枚勇,下笔春蚕食叶声”作为“解剖样本”。学生先自主思考:这两句写考场景象,究竟妙在何处?讨论声中,熊老师引导从“炼字—炼意—炼情”三维度展开:
-
“衔枚”本指士兵口中含物行军无声,此处喻考生专注;“春蚕食叶”以细微声响反衬考场肃穆,又暗喻才思涌动——这是炼字的“以熟喻生”;
-
两句一动一静,既写实又传神,将严肃的考试场景写得生机盎然——这是炼意的“虚实相生”;
-
而诗人通过此联,实则表达了对人才济济的欣慰与对科举公平的期待——这是炼情的“言近旨远”。
最终,熊老师提炼出“三步答题法”:一抓关键词(动词/形容词/特殊意象),二析艺术手法(修辞/表现手法/结构作用),三明情感效果(诗句本身的情感+全诗主旨的关联)。
04.双诗比对·融会贯通
课堂尾声,熊老师通过2020年浙江卷《秋江送别》与《送柴侍御》的对比鉴赏,深化学生对“炼句”差异性的理解。在王昌龄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”的千古名句中,学生真切体会到诗句锤炼如何超越时空传递人类共通情感。
活动中,全校教师跨学科听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本学科教室,走进其他课堂,旨在借“他山之石”,攻“教学之玉”。这种开放、包容的教研文化,不仅促进了教师个体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,更有利于凝聚集体智慧,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,为培育多元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作为青年骨干教师,熊老师的这堂公开课,既见“炼句”的专业深度——从经典文本的细读到高考真题的拆解,层层深入;又显“教学”的艺术温度——以学生熟悉的篇目导入,以生活化的比喻阐释抽象概念,让高三复习课焕发出思辨的光彩。
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,唯有怀揣匠心,且行且思,方能在时光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我校将以此次示范课为契机,继续深耕教学教研,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,让每一次研讨都成为教师进阶的阶梯。秋日共研,未来可期,我们始终在路上。
上一篇:名师示范课① | 聚焦核心概念,突破复习难点——高三生物《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》一轮复习示范课
下一篇:教师风采展示课② | 与杜甫同登高,与家国共悲欢——“《登高》(第二课时)”公开课